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資深 PHP 後端工程師面試指南:架構思維、模組化能力、可維護性與擴充性設計的問題

🏗️ 系統架構師視角:現代 PHP 應用程式的模組化、可擴充性與高可用性實戰

在多變的商業需求和高壓的迭代速度下,設計一套具備高可擴充性、高維護性且能應對高併發的 PHP 系統,是後端工程師的核心價值。本文將彙整我在多個中大型 Laravel 專案中的架構設計原則、模組化策略,以及應對極端狀況的技術選型與實戰經驗。


🧱 核心設計哲學:模組化與可擴充性

1. 可擴充模組化系統的設計原則

我的設計起點是 **DDD(Domain-Driven Design)**的分層架構,確保職責分離:

  • Domain Layer:核心業務邏輯,不依賴任何外部框架。

  • Application Layer (Service Layer):應用服務,處理業務流程與交易。

  • Infrastructure Layer:處理 DB、外部 API 整合(如 Repository 實作)。

優先考慮的設計原則:

  1. SOLID 原則:特別是 Dependency Inversion(依賴介面而非實作),這讓模組間保持鬆耦合

  2. Open-Closed Principle (OCP):封閉修改、開放擴充。利用 InterfaceEvent 機制,新增功能時無需觸碰核心舊程式碼。

  3. KISS (Keep It Simple, Stupid) & YAGNI (You Aren't Gonna Need It):避免過度設計,先用 POC (Proof of Concept) 驗證模組的可擴充性,再推廣。

2. Plugin-based 架構設計:事件驅動核心

要實現第三方無痛擴充,我採用了 事件驅動架構 (EDA) 結合 Laravel Service Provider

  • 核心定義:系統核心只發出 Events(如 OrderCreatedEvent)。

  • 擴充機制:Plugin 透過 Composer 安裝,並在 Service Provider 中註冊 Listener 來監聽核心事件,或實作 Interface(如 PaymentPluginInterface)來覆寫核心功能。

  • 無痛接入:提供清晰的 SDK 和文件,第三方只需實作 Interface 並在設定檔中註冊即可。核心系統利用 Laravel 的 boot() 方法自動載入。

3. Laravel Clean Architecture 組織:Service, Repository, DTO

在 Laravel 專案中,我嚴格遵守乾淨架構(Clean Architecture)的分層,確保高可測試性

元件職責與位置設計目的
Service Layerapp/Services,複雜業務邏輯與 Transaction 處理。協調各 Repository,確保業務流程的完整性。
Repositoryapp/Repositories,抽象化資料存取(Interface + Eloquent 實作)。解耦資料庫層,方便未來替換 ORM 或 DB。
DTO (Data Transfer Object)app/DTOs,傳遞資料物件(如 CreateOrderDTO)。確保型別安全與資料的 Immutable,降低參數傳遞錯誤。

⚙️ 系統整合與資料流:高可用與容錯

1. 第三方 API 整合的容錯設計

面對金流、物流等不穩定的外部 API 整合,我採用了高規格的錯誤處理與重試機制:

  • Adapter Pattern:包裝第三方 API 於統一的 Interface 下(如 PaymentGatewayAdapter),隔離核心系統與外部變動。

  • 錯誤處理:使用 Guzzle 進行請求,搭配 Exponential Backoff 的重試 Middleware,對 5xx 錯誤進行 3 次(1s, 2s, 4s 間隔)的重試。

  • 熔斷機制 (Circuit Breaker):利用 Laravel Pennant 偵測如綠界金流連續 Timeout,達到閾值後斷開請求,以防止系統雪崩。

2. 事件驅動架構:同步與非同步的選擇

系統中的操作必須區分同步 (Synchronous)非同步 (Asynchronous),以平衡即時性與系統負載:

類型適用場景Laravel 搭配考量點
同步即時性高的邏輯(如登入驗證、DB 交易更新)。Event 發送後立即執行。需考量延遲容忍度與資料強一致性
非同步背景任務(如寄信、推播通知、報表生成)。shouldQueue 將 Listener 丟入 Laravel Queue,用 Horizon 監控。達成最終一致性,不影響主服務效能,適用高峰期。

🧪 可測試性與維護性策略

1. 打造易測試架構的關鍵

  • Dependency Injection (DI):所有依賴都透過建構函數或方法注入,方便在測試中Mocking

  • Interface 邊界:用 Interface 定義邊界,確保單元測試可以完全隔離外部依賴(DB/API)。

  • 避免 Static/GlobalStatic MethodGlobal Variable 會導致緊耦合Stateful 邏輯,是測試困難的主要來源。

2. 架構重構實戰:Strangler Pattern

在將 legacy 系統(如 8 年老舊的純 PHP/Yii 系統)轉移至 Laravel 時,我採用了 Strangler Pattern (絞殺者模式)

  1. 引入標準化:引入 Composer、PSR-4 命名空間,並用 PHPStan 掃描問題。

  2. Repository 包裝:先抽離 DB 查詢邏輯到 Repository,將舊邏輯封裝

  3. 逐步替換:新的功能與路由直接使用 Laravel。舊頁面則透過 Route ProxyFacade 指向 Legacy Code,然後逐頁重寫

  4. 安全切換:利用 Feature Toggle 進行新舊服務切換,確保線上服務零中斷


🧠 效能、高併發與可擴充性

1. 流量暴增的架構應對(雙 11 經驗)

面對如電商雙 11 的瞬間流量,我會採取以下策略應對瓶頸:

  1. 水平擴展:增加 Web 伺服器,利用 Nginx Load Balancer 分流。

  2. PHP 運行模式升級:從傳統 PHP-FPM 轉向 Swoole/RoadRunner,大幅提高單機的 Concurrency

  3. 資料庫優化:新增 DB Read Replica 分散讀取壓力,優化索引。

  4. 快取前置:將 80% 的讀取請求擋在 Redis Cache 層,減少對後端服務的衝擊。

  5. Queue 擴容:Scale up Queue Workers 確保背景任務不堆積。

2. 多租戶(Multi-Tenant)系統設計

我主要採用 Shared DB (共用資料庫) 配合 tenant_id 欄位進行資料隔離,以兼顧成本效能

  • 資料隔離:透過 Middleware 設置 Tenant Context,並在 Repository 層強制所有查詢自動加入 WHERE tenant_id = $current_tenant

  • 效能兼顧:確保 tenant_id 欄位已加索引,並在 Cache Key 中加入 Tenant Prefix(e.g., 'orders:tenant1:123')防止資料污染。

3. Cache Stampede 防禦

為避免多個請求在快取過期(TTL)的瞬間同時重建成快取(Cache Stampede),導致資料庫瞬間超載:

  • Early Expiration (提前過期):使用隨機化的 TTL(e.g., 5 分鐘 ± 5%),避免所有快取同時失效。

  • Lock 機制:只允許一個請求獲取 Redis Lock 來重建快取,其他請求則等待 Lock 釋放或返回舊資料,確保 DB 不被衝垮。


🧭 架構決策與技術選型

  • 功能自製或 Package 選用核心業務邏輯必須自己掌握,通用功能(如 Auth、Queue)則優先選用 Laravel 或經過社群驗證的高品質 Composer Package(需評估其 Star 數和維護頻率)。

  • 架構協調:當團隊出現分歧,我的策略是先聽取意見用數據說話(提供 POC 或 Benchmark 報告)、最終以業務價值來判斷技術方案的優劣,避免陷入無謂的技術爭論。

這套以 DDD 為核心、以 Laravel 生態為工具、以高可用性為目標的架構方法論,是在台灣環境中實現快速、穩定、可擴充產品的關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